
11月5日至6日,一场有关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工作的采风调研活动走进温州,为即将于11月7日召开的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国际研讨会预热。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国家版权局等机构的70余位国内外专家,分三组深入探访温州多个版权与民间文艺的重要点位,亲身体验温州在版权保护、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独特魅力与显著成效。
版权登记服务完善
保护民间创意
瓯窑青瓷、瓯塑壁画、泰顺石雕……步入温州版权馆,浓浓的民间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件件具有中国气派、温州辨识度的版权作品深深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的目光。其中,一张由澳珀家俱艺术总监朱小杰设计的“钱椅”尤为引人注目。其独特的东方哲学寓意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被专家们誉为版权保护下“传统与创新结合的生动例证”。一位外国专家点赞道:“这件作品不仅展示了设计师的才华,更是版权保护下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随后,专家们移步至二楼,恰逢“温州市民间文艺版权作品精品展”正在开展。展览中,瓯绣的细腻针法、瓯塑的泥土艺术,引发了不少外国专家的好奇与赞叹。“这些大师作品是实物还是仿制品?它们的版权是如何登记的?”一位嘉宾好奇问道。面对疑问,版权馆的工作人员引领嘉宾参观了位于版权馆的“浙江省版权局温州工作室”,同时详细解答了版权登记的流程与要求,并展示了如何通过实物照片等申请材料完成线上登记的全部流程。专家们纷纷表示,温州在版权登记和保护方面的创新制度和高效流程,将对民间文化创意的保护发挥出重要作用。
时尚版权市集模式
激活传统文化
位于鹿城五马商业街区的“白鹿市集”,已成为温州民间文艺文创产品的聚集地。市集上的瓯悦·非遗工坊内,超900件拥有“身份证”的瓯塑饰品、瓯窑茶具、手工银器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散发着醉人的烟火气息,更引人关注的是,许多工艺品旁边都附有“身份证”。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县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室四级主任科员陈怡点赞:“这些版权登记证书是版权赋能城市的一大体现,展现了温州在版权保护方面的决心与成效。”
通过聆听介绍,考察团嘉宾们还得知,这些产品均来自民间匠人、大学生与非遗传承人,市集通过购买版权实现批量生产和销售。巴西国家原住民博物馆特别项目协调员Seiji Nomura在详细询问了有关民间文艺作品来历、版权交易流程及产品生产售卖相关问题后表示:“在我的家乡巴西,亚马逊各部落原住民也时常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而制作出风格独特的手工艺品。温州这一‘版权市集’模式能为我们带来启发。”在他看来,它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让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定位和价值。
版权助力非遗传承
展现地方特色
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因中国木活字印刷而名扬四海。考察团一行在这里观赏了提线木偶小品《贵妃醉酒》、新版越剧《琵琶记》等民间文艺展演,感受了东源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山东心生原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会专表示:“这些民间文艺展演作品在戏曲、瓯剧等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开发,并且都进行了版权登记。这不仅拓宽了我们对版权保护的认知,也让我们看到了版权作品在创新发展中的无限可能。”
在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内,考察团嘉宾们亲手体验了古老的活字印刷技术,对瑞安市通过成立木活字版权保护联盟、设立民间文艺版权服务站,致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县一品”品牌等举措表示高度肯定。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委书画院副院长陈高鹏称赞道,温州在版权助力民间文化传承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为各地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借鉴经验。
两天的时间里,考察团专家们还走访了洞头区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龙湾区志通艺术馆、中国鞋都版权服务中心以及中胤时尚股份有限公司等地,并纷纷点赞温州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创新。此次采风调研活动,不仅让国内外专家对温州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工作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也为即将召开的国际研讨会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温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坚定的保护决心,向世界展示版权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