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市场连着民生、系着民心。2025年以来,西安市市场监管局聚焦净化农村地区消费环境,坚持标本兼治、打建结合,在创新监管机制、强化执法办案、深化宣传引导等方面持续发力,有力推进农村假冒伪劣消费品专项整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执法亮剑
以“零容忍”姿态扫清市场乱象
专项整治行动聚焦农村市场监管痛点难点,以“零容忍”态度向违法违规行为“亮剑”。针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及农村集市等重点区域,围绕“三无”产品、劣质商品、仿冒知名品牌等突出问题,开展拉网式排查与集中整治。截至目前,累计监督检查农村生产单位121家、农村销售单位3024家、城乡结合部销售单位4382家;排查发现各类问题393个,已完成整改235个;通过网络监测捕捉并移交违法线索26条,受理消费品投诉举报违法线索42条(已办结36条);查处假冒伪劣消费品案件立案145起、结案121起,其中3条涉嫌刑事犯罪的重要线索已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形成“查办一案、震慑一片”的执法效应,有效规范了农村消费市场秩序。
机制筑网
以“长效化”思维夯实监管根基
为避免整治成效反弹,西安市市场监管局从制度设计入手,创新建立“分片包抓”明察与“四不两直”暗查动态结合的工作机制,以“三单一书”(督查清单、检查清单、自查清单和承诺书)为抓手,构建“督查,检查,自查,民查”四位一体综合监督治理方式,扎实推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与此同时,加快智慧监管赋能步伐:针对电线电缆、建筑保温材料等10类高风险产品,逐步推行生产单位“源头赋码”、销售主体“识码用码”的“一码贯通”追溯体系,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全流程可追溯,为监管部门精准监管、群众便捷查询提供支撑;依托西安市“互联网+监管”一体化平台,根据经营者信用记录、违法违规情况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整合基层监管力量建立信息实时共享与违法经营主体信息推送机制,将基层网格员纳入“吹哨人”队伍,对市场异常情况快速响应、及时处置,织就一张贯通市、区县、镇街、社区(村)四级的全天候监管立体防控网络,切实提升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动态发现与精准阻断能力。
宣教聚力
以“全民化”参与激活共治动能
农村消费品安全守护,离不开群众的主动参与和监督。西安市市场监管局以“人人懂鉴别、人人敢维权”为目标,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截至目前,累计组织重点宣传活动133次,制作各类宣传品4212个,覆盖群众16982人次;深入乡村开展“送法下乡”“消费维权进农村”主题活动,举办识假辨假知识讲座15场,通过实物对比、案例讲解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农村消费者掌握辨别假冒伪劣产品的技巧,提升依法维权意识。同时,进一步畅通投诉维权渠道,在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消费维权咨询点,鼓励群众积极举报假冒伪劣违法线索,推动形成“市场监管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群众主动监督”的共治共享格局,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处藏身。
此次专项整治通过“执法打击、机制保障、宣传引导”三措并举、协同发力,农村群众消费安全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从近期收集的市场调研问卷及投诉平台数据来看,农村地区消费品质量问题投诉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消费投诉渠道知晓率、利用率稳步上升。当前,西安农村市场消费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重塑,不仅为农村消费品市场繁荣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更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质量支撑。